专业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专业建设>>专业改革的思路及举措
专业改革的思路和举措

一、主要举措

以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复合型数字艺术人才为导向,以课程建设为关键,以科学研究为牵引,以实践平台为依托,构建 “三维五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知识+能力+素质”的三维综合能力和“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课外团队学习体系、导师工作室创作体系、动画实验班创新体系”五大体系。

                                             

 

1.构建“二纵五横”课程体系,创新互动式、开放式、体验式教学方法,提升学生专业知识能力。

打造“网络与互动媒体设计”和“数字影像与网络视频设计”两纵教学方向,构建 “设计基础模块、专业理论模块、专业技术模块、专业应用模块、专业实践模块”五横课程模块。创新互动式、开放式、体验式教学方法,形成了“学校-企业-基地”互动结合,采用“启发-引导-讨论”和“发现-互动-设计”的开放式教学方法。

 

2.构建“三创”实践体系,发挥导师工作室与课外团队学习“项目制”优势,提升学生设计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 “基础性实践创新能力”、“技能性实践创新能力”和“创造性实践创新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将理论与实验、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实践有机结合,有效提升了学生设计实践能力。

3.构建“双课堂” 联动体系,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校企合作为纽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第一课堂围绕课程体系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第二课堂实行项目制,本专业设置7个导师工作室和14个课外学习团队,以及1个跨专业开放性的“动画实验班”。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效衔接和跨专业,跨学科的有效交流。

 

二、取得成效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经过深入的教学改革和全面实施,改革实践成效突出,专业教学质量和效果显著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建立了人才培养过程的“工匠塑造”、教改成果的“区域示范”协调共进的新模式。近三年师生主要成果有:

1.教师主要成果: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先后获评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教师共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1项,省厅级课题26项;省级及校级教学类成果奖6项;校级质量工程15项;出版教材10部,发表教研论文22篇,科研论文26篇;获宝钢优秀教育奖2人和江西省金牌青年教师1人。

2.学生主要成果:学生在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学科竞赛中,累计获等级奖320余项;获批省部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8项;发表论文35篇;参与企业设计项目50余项,学生综合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三、下一步推进专业建设和改革的主要思路及举措

在国家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以新一轮支持苏区振兴发展和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为契机,由“老区思维”向“湾区思维”转变,强化专业办学的市场思维、平台思维、创新思维、跨界思维、协作思维。通过校企政协同育人,培养既有地方人文特色,又有国际视野的数字艺术人才。

1.以市场为导向,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以数字产业需求为导向,搭建设计与计算机学科交叉的创新与实践平台,适应新科技革命和数字产业转型升级,对标专业国家标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坚持立德树人,做好思政与专业课融合。深入挖掘苏区红色文化、赣南客家文化以及宋城历史文化等优质思政教育资源,加快构建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五育”并举的数字艺术人才培养体系。

2.以平台为载体,打造专业金课

跨界跨平台整合校企政各方资源,构建便捷、高效、个性化、体验式学习环境,为学生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和知识探究提供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和互动协作学习手段。完善现有各类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打造8-10门专业金课。

3.以创新为抓手,优化教学方法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优化“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法和“以案例为关键”的CBS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将专业知识贯穿于设计专题或项目案例中,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培养学生以设计问题为中心的横向思维和发散思维。

4.以跨界为突破,强化师资队伍

培养打造了一支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既懂设计创作,又懂计算机的“双师型、双专业型”的师资队伍。引培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名师,提高博士学位师资比例,建设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发挥教学名师、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

5.以协作为驱动,推进教育国际化

推动与大湾区企业和协会的人才联合培养;加强与国内高校进行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及对口帮扶;推进与国际高校的合作交流,扩大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招生规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数字艺术人才。